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法務部矯正署臺南監獄:回首頁

:::

充分的道德理由──陳淑蘭老師生命教育後感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8-09-10
  • 資料點閱次數:356

排版用 排版用 排版用
排版用
充分的道德理由──陳淑蘭老師生命教育後感  02工馬○珊
 
道德能彌補聰明的不足;聰明卻永無法填補缺乏道德的空洞──
 
首先,陳淑蘭老師在故事中提到,一位天資聰穎、學歷與才華兼備的青年,前往一家知名企業求職應徵。依照青年特出的條件,理應被優先錄用,然而卻因其過去曾有三次搭乘大眾運輸逃票的記錄,應試結果不予錄用,令人意外。
 
 
更令人詫異的是,青年所犯的不過是多數人認為的「小惡」,況且與許多「大惡」的犯罪行為兩惡相權下,不予錄用的決定是否太過嚴苛?再者,如此充分的道德理由中其是非、對錯這些概念有沒有客觀的真理意義?
 
當然,故事尚未結束──陳淑蘭老師說,青年也並未因此而喪志,而且還將如此負面的經驗轉化,把其人生的絆腳石變成人生的試金石,後來終於成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故事很顯然告訴了我們「為何應該道德」,也指出什麼是好或不好的行為、什麼是該做或不該做的事情。我們更將因而知道把故事的焦點放在這位求職受挫的青年身上,學習不追求小聰明、不必存僥幸、不以惡小而為之的生活態度;更要學會如何利用使我們受挫的人事物,並將人生的挫折轉化為人生的轉折。
 
的確,當我們能在道德的行為中調整自身的聰明,樂於服從良心的無上命令,這即是康德〈kant〉所言行為準則具有了「為一切人均適用的普遍性」,就是道德上正確的行為。而我們為何應該做出道德所要求的行為──其實,「為什麼應該做對的事情」的答案也如康德〈kant〉所言就在問題當中:「因為那是對的事情」!肯定一個行為是對的,就該做它,而不能再問進一步的理由──
 
道德是它本身是否「合於理性」的最後理由,不能在道德之外尋找理由。
 
演講結束前,陳淑蘭老師仍鄭重地與我們分享,千萬不能讓服刑的時光憑空流逝而空白下來,因為無論如何這段禁錮的監獄的時光都會是我們生命過程中一場確實的存在。而我們其實有能力將這些痛苦與不如意奇蹟般轉移,讓自己能更加看清現實,不再茫然,不再受制於更多的幻影。如此,我們就會比一開始感到痛苦時,更加具備道德與思考的力量。
排版用 排版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