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法務部矯正署臺南監獄:回首頁

:::

知足寡欲美化心靈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8-09-10
  • 資料點閱次數:224

排版用 排版用 排版用
排版用
 
知足寡欲美化心靈  病舍 吳○國
 
人性追求欲望,是創造文明的原動力,人類從原始一路走來,人們的欲望也跟著時代的進步而增加,如果有一天,我們心中的欲望消失了,人類的文明也許會停下來,但是欲望的背後,始終跟著另一個令人憂慮的陰影,它在我們追求欲望超越了某一限度時,將會向巨浪般的淹沒人性,扭曲人生觀,使原本純潔的心靈變得非常醜惡。
 
很多人可能看過以探險尋寶為主題的電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合夥尋寶,一路冒險犯難彼此合作相互照顧,表現得有情有義,最後如願以償找到寶藏,卻立刻發生分配不均的爭奪,導致自相殘殺的結局。故事情節驚險刺激,刻劃欲望的最高點便是毀滅的下場,對人性的描繪可謂淋漓盡致,人類不能沒有欲望,但是欲望不能無限擴張,我們目前的生活環境,由於物質不虞匱乏,如果大家的欲望不任其膨脹,心靈一定清純完美,則盜賊不起,謀詐不興,暴力不生,社會和諧,安全當然不是夢。
 
古人對欲望的態度值得今人參考,如老子主張治身養心,首重寡欲,他認為欲望是一切禍亂的根源,所以他提倡謙卑遜讓,知足寡欲。莊子崇尚自然,進而以超脫一切欲望的束縛,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以達到物我不分的忘我境界。孟子也主張「養心莫善於寡欲」,能夠有「有所不為與有所不欲」的胸懷,才能無欲則剛,而後始可達到「窮不失義,達不離道,以理義養心,而不為欲所動。」可見文化的傳統精神,對欲望總是持節制的態度有所節制,慾望才不致過分膨脹而形成大害。
 
今日社會亂源既源於對欲望的無限追尋!從根救起的方法,先從自我要求做起,在改革心靈欲望的同時,並從清貧的生活做起,而達知足寡欲的傳統情操,當有助於心靈的美化。
排版用 排版用
回頁首